機車市場重新定義,市占版圖重新洗牌 — 在上篇文章《機車產業的下個變數?微型電動二輪車簡介》簡單交代完「微型電動二輪車」(微電車)的背景簡介與三大重點(掛牌、納保、限齡)。 關於更細節的交通法規、保險法規、審驗與掛牌流程等等,就請有興趣的讀者,或置身相關的車主自行搜尋研究。 接著來分享,個人對於微電車政策,可能會對機車產業造成什麼影響。 還沒看過上篇的人,可以點選上方文章連結,花個十分鐘了解微電車。本篇延續前文,接著來分享,個人認為「當微電車掛牌納管後,可能會對機車產業造成的影響與變化」。 未來是否會納入機車掛牌的統計之中? 交通局把原先「電動自行車」的名稱,在經歷這次立法後,將更名為「微型電動二輪車」,重點在於把「自行車」變成「二輪車」的名詞轉換背後,以及強制掛牌與投保等措施,是否意味著政府與產業的認知,將從原先的腳踏車轉換成「類」機車(甚至擺明就是機車的子分類中)的概念。 假設上述推論正確,政府與產業界正式將微電車納入機車分類中的一環,那麼公路局的掛牌數,將會把「微電車」的掛牌數納入計算,也會另外新增一項「微電車」的分類項目。台灣機車市場的規模,也會因為新增「微電車」一項,未來有望將進一步放大。

微型電動二輪車「掛牌納管」,對機車產業「可能」造成的影響與變化
微型電動二輪車「掛牌納管」,對機車產業「可能」造成的影響與變化

人口動態數據於產業應用範例 — 先前的文章《台灣重北輕南的趨勢不變:我從109年人口普查與電信信令所得出的結論》提到人口動態數據的應用,不僅解決「人戶分離」的問題,比起戶籍人口的統計數據,也更能貼近人口實際的活動與居住情形。 以調酒的角度來說,人口數據堪稱是基底(基酒),是後續進行其它與「人」相關連的數據分析源頭。 除了實體通路、線下行銷活動的選址外,其實人口動態數據還有許多用途,是各行各業都需要參考、也是最重要的基礎背景資料(尤其是越靠近終端市場的產業)。社會是由人的各種活動所構成,所有的商業活動也都離不開人,因此人口動態的數據能應用的地方還有很多。 這邊就以機車於各縣市的總掛牌數分布為題,透過「動態人口數據」來參考「實際可能」的分布情形,並與交通部公路總局 統計查詢網以「戶籍人口」來統計各縣市總掛牌數的分布做比較,來看是否有異同之處。 假如你戶籍在台東,但人實際上卻是在新北工作與生活,你在新北買了一台機車, 機車的掛牌數並不會在新北的統計中+1,而是跟著車主的戶籍走,也就是台東+1。 因此在統計上,與靜態人口數據一樣,公路局統計掛牌數的方式, 會有無法反應人民真實活動與生活的情形。

從人口動態數據推估機車「動態」掛牌數於各縣市的分布情形
從人口動態數據推估機車「動態」掛牌數於各縣市的分布情形
Patrick Wong

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,「進步,從不說明天開始」/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,並尊重社會多樣性/興趣是廣泛閱讀,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